服务热线:4006025110
欢迎光临中网卫通!

中网卫通

【转载】跨学科融合发展下的科技创新前景
来源: | 作者:南京中网 | 发布时间: 2025-10-27 | 16 次浏览 | 分享到:

10月22日至24日,第3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本届年会汇聚千余名来自全国科研、业务、教育等领域的气象科技工作者,围绕“促进学科融合气象赋能,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年会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研讨。

众多专家学者阐述了哪些新论点、有哪些新判断?记者进行了整理。

一种趋势——需求牵引气象科技创新

本届年会共设27个分会场,议题广泛、内容丰富,涵盖大气成分与碳中和、人工智能气象应用、极端天气机制、高原大气科学、航空气象、文旅气象等多个前沿领域,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与需求导向驱动的显著特征。

在“观测即服务”理念的引领下,低空经济成为气象科技创新的新赛道。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郭建侠介绍,目前已在广东、上海、安徽、江西和陕西等5个试点省(市)开展志愿者观测试验,分别聚焦低空文旅物流、城市公共服务、医疗救援,低空通航、长干线等多种场景。探测中心已开发出基于人工智能模型的端到端精细化观测产品,部署到广州、重庆等地的前端服务场景。广州海心沙示范区和重庆朝天门示范区的大气边界层风场重建,水平分辨率分别达8.2米和7.8米,能实现秒级更新的三维风场实况输出和30分钟内分钟级外推,为城市低空经济精细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在“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暨南大学教授马文军指出,气候变化不仅是环境问题,也给全球公共健康带来重大挑战。研究显示,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生产、膳食结构和生态系统,正在深刻影响人类健康。马文军研究团队提出,应在气候适应战略中纳入营养健康评估,构建跨学科的气候健康研究体系。

在“航空气象关键技术与业务应用”分会场,新疆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介绍了垂直能见度预报技术的研究成果。针对新疆地区频发的大雾、沙尘等天气,研究团队基于五年观测数据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与随机森林融合模型,实现了垂直能见度的精细化预报。专家认为,该研究填补了新疆地区相关技术空白,为同类气候区机场提供了借鉴。

从低空观测到健康领域、从航空安全到气象文旅,气象科技正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迈向“服务—研发—再服务”的创新循环,推动气象科技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

一个热词——人工智能赋能预报革新

“人工智能”成为年会的高频关键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穆穆在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AI)模型有望在时间与空间分辨率方面接近甚至超越传统物理模型,为天气与气候事件的可预报性研究提供新思路。穆穆院士介绍,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AI气象模型“盘古”“风乌”“伏羲”等,已在台风预测、短期气候预报等领域展现出良好效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郑纬民则强调,应推动高性能计算(HPC)与AI深度融合,构建异构、众核的超算系统,以突破计算精度瓶颈,推动地球系统模拟精度的跨越式提升。专家们认为,AI与HPC的协同创新,将成为新一代天气气候预报模式的重要方向。

在“人工智能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分会场,共有30余个口头报告围绕人工智能在气象数据质控、监测、预报、服务、数值模式融合以及软硬件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展开研讨,充分展示了AI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广泛前景。

可以说,从“数值模式”到“智能模式”,气象预报正迎来新的范式转变。AI赋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气象服务理念与科研体系的重构。

一场展演——科普嘉年华与青年菁英激发新活力

年会期间,同步举办了全国首届气象科普嘉年华和首届全国气象青年菁英汇暨气象研究生职业发展交流展示活动。现场参与活动的大中小学生为大会增添了青春的活力,而这些新开启的活动也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气象科普嘉年华以创新形式展示气象科技成果,设立互动展示区、舞台区和打卡区三大板块,39个特色展位涵盖非遗项目、虚拟现实(VR)、智能机器人气象播报、数字气象站等内容,生动呈现了气象科技与现代生活的紧密联系。舞台区的科学实验展演和优秀气象科普作品展播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现场气氛热烈。

全国气象青年菁英汇以“促进行业融合交流,助力青年人才成长”为主题,聚焦青年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设展台区、墙报区和交流区,集中展示科研成果。“名师面对面”环节中,专家学者与青年学生围绕科研方向、职业规划、学术创新等话题深入交流,展现出新时代气象青年的创新活力与科研热忱。

从学术报告到青年交流,从AI创新到科普嘉年华,第3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集中展示了我国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成果与使命担当。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促进了气象科技的学科融合与成果共享,也为推进气象科技自立自强和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