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6025110
欢迎光临中网卫通!

中网卫通

南京,打造一座创新的城市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1-08-23 | 121 次浏览 | 分享到:

    “知识产权,我上了初级班,还要上高级班!”南京聚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隆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吴汾见到本报记者时,迫不及待地提起了南京市知识产权局举办的企业高层知识产权研习班。
  12年前,吴汾带领聚隆科技开始了工程塑料的创业之旅。之前,并没有专利意识,再加之企业规模小,与国外品牌竞争时屡屡败北。直到2004年,公司申请了第一件发明专利,也正是因为拥有这件阻燃塑木的发明专利,公司在西安大明宫重建工程的仿古材料招标中一举夺魁。
  经过研习班的培训,吴汾认识到了知识产权工作的巨大价值。至今,随着公司“以塑代钢”工程推进,聚隆科技加强了与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合作,已提交中国专利申请70多件,拥有获权专利40多件。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多种改性工程塑料被广泛应用在汽车行业和轨道交通建设中。
  见微知著,从聚隆科技的知识产权之路上,我们看到政府的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企业的自觉、市场的竞争……仿佛拧成了一股绳,形成推动南京市专利工作屡创新高的合力。
  2010年,南京市发明专利授权2487件,同比增长22%,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位居第三。进入“十二五”,南京市在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征程中树立起新的目标:2015年,南京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

    政策推进和资金扶持
    “将南京打造成一座发明的城市,创造的城市。”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刘小斌认为,这是南京依据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选择的路径。作为科教大市,产学研结合有力地促进了高科技企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这是南京市专利总量不如苏州、无锡,但发明专利比重在省内一直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
  “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两大提升和四大体系的构想。”“两大提升”指的是提升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和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四个体系”指的是健全市、区(县)两级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
    这一宏观而完整的工作框架直接细化成一系列知识产权政策法规,成为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快速增长的引擎。特别是近两年来,南京市制定出台了《南京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培育指导意见》、《南京市优秀专利奖评选办法》、《南京市专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条例(草案)》(列入2011年人大立法项目)等一批政策和法规。其中,除了执行“一奖两酬”制外,加强专利工作的目标考核和资金扶持,成为上述政策法规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同时,南京市还出台政策,规定对获得中国专利授权的发明专利可以作价入股。此外,南京市为广泛招揽人才,在《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来宁科研、创业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对留学人员企业和个人的国内专利、国际专利的申请费以及发明专利的实审费给予部分资助。海外留学人员运用其发明专利等为单位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收益单位3年内可按其新增税后留利的10%至30%提成给予奖励。
  在目标考核上,南京市将专利申请目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并与各区县、产业集团签订目标责任书。在资金支持上,“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列支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项资金3500万元,市财政设立专利资助专项经费共1500万元;省、市两级共资助国内专利申请经费近4263万元,资助国外专利申请经费621万元。

    资源整合和科教兴市
    当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吾高科)总经理张宏向记者展示一支白色陶瓷膜管时,谁都难以想到,这项源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的专利技术,通过产业化已经占据国内陶瓷膜市场七成以上,带动一个产业领跑全国,并正走向国际前列。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陶瓷膜技术产业化方面还是空白。1997年,时任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的徐南平院士带领6名博士,组建了一家仅有50万元创业资金的公司,这就是久吾高科的前身。这个由高校高端人才组建的创业团队一开始就将专利视为创新工作的推进器。这一期间,徐南平率领团队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及省部级的18项研究课题,研究涉及到无机膜的制备、膜结构与功能设计方法等国际前沿领域。接手专利产业化的久吾高科则不断将无机陶瓷膜产品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目前公司已提交中国专利申请29件,拥有授权专利21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
  70多所高校星罗棋布,600多所科研机构、80多位“两院”院士各领风骚,使科教优势成为南京的领先优势,也使得像久吾高科这样“校企联姻”的企业比比皆是。南瑞集团、新华科技、金陵药业等众多企业不断加强原始创新,开发了一大批专利技术和产品,尝到了专利的甜头。
  如何在科研成果、专利技术和经济效益之间建立起顺畅的通道,是南京市“科教兴市”的头等大事。从2009年8月开始,南京开始实施企业“院士工作站”制度。政府搭台,加强了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如今全市已建立35家工作站,共提交中国专利申请168件,开发新产品87个。截至目前,南京已形成电子信息与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优势与特色产业,其中这些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位居全省第一。

    企业战略和市场选择
    如果说久吾高科作为高校背景企业,有高度自觉的知识产权意识,那么,更多创新型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选择申请专利保护创新,则是在市场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记者一走进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网通信),就能感受到知识产权在一个公司中的显赫地位。走廊、过道上随处可见的知识产权宣传栏,不定期的知识产权研讨会,常态化的培训,制度化的奖励,在每年11月中网通信的知识产权月里,《中网通信知识产权手册》成了公司最抢手的“红宝书”。公司董事长王巧樑在公司建立起“员工知识化,知识成果化,成果产权化,产权资本化,资本人本化”的知识产权创新文化体系。
  中网通信知识产权部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了公司浓厚知识产权情结的由来。卫星通信是高科技行业,市场面较窄,业内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寥寥无几。作为后来者,南京中网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走出自己的路,中网人的回答是:“别无选择,唯有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中网通信自主设计研发了国内领先的移动气象台、卫星应急通信便携站、固定站、卫星应急通信指挥平台、音频广播(DAB)卫星数字接收机等产品,目前已获权中国专利有108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为了调动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中网通信将知识产权的专项奖励具体化、制度化。对于在创新中有重大贡献的个人,除规定享有必要的物质奖励之外,还规定以专属命名的形式给予精神奖励。如工程师裘德龙发明的天线控制装置的专利,就被公司授予“技术创新奖”,同时被命名为“裘德龙天线控制装置”。
  南京绿叶思科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抗肿瘤药物及药物新剂型研发的企业,自1992年成立以来,公司实施产学研联合研究机制,联合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先后开发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天地欣”、“力扑素”、“天地达”等十余个新品种。公司成立之初,就设立“知识产权先行”的策略,并付诸于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公司于2000年提交了第一件中国专利申请,并成为江苏省内最早向国外申请专利的企业之一。此后,公司主导产品均具有知识产权,凭借技术优势,公司产品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在同类产品中排名第一。2006年成为第三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单位后,目前公司正开展《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贯标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专利指标和名城定位
    日前,中共南京市委十二届二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聚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发明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名城的硬指标纳入。其中规定:南京市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战略,制定“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计划”。到2015年,知识产权示范企业达到400家,拥有百件专利企业达到100家。
    “南京特殊的城市性质决定,南京不是一个拼地区生产总值的城市。”面对发展创新型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第三次重大机遇,南京要走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实现城市产业和功能定位的转型。
    要实现内生增长,专利大有可为。刘小斌认为,南京市能源资源有限,环境承载力有限,要从重化工业城市转变成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只能依托南京的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占领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知识产权工作上实现新的突破。
    今年,南京市财政将专利工作的专项资金从300万元提升到1000万元。此次《决定》通过后,更多的专利激励工作即将展开:每年实施100项重大专利产业化和重大专利技术二次开发项目,对实施成效显著的项目最高补助100万元;经认定的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给予一次性不超过100万元的补助;被授予国家专利技术产业基地的,给予一次性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
  目前,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围绕“两大提升、四大体系”建设正稳步推进。刘小斌刚刚在面向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举办的第三期知识产权高层研习班上讲完一课,他主讲的知识产权宏观形势,虽是每期研修班的必修课,但内容常讲常新。这次,他讲的内容中补充了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南京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给这群老总级的学员安排的课后作业,就是关于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中知识产权定位的思考。

发明专利
  2010年,南京市发明专利授权2487件,同比增长22%,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位居第三。
专利激励
  每年实施100项重大专利产业化和重大专利技术二次开发项目,国家专利技术产业基地给予一次性不超过200万元的奖励。
专项经费
  “十一五”期间,南京市共列支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项资金3500万元,市财政设立专利资助专项经费共1500万元。

记者手记
  自古被称为“天下文枢”,一直坚持“科教兴市”,眼下要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这是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决定南京市将来“拼的不是地区生产总值”,而是建立在知识资本之上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是其基本形态。对于南京来说,一切还是从人才突破, “十一五”期间,南京市专利申请量翻了两番,但全市知识产权人才仅增长了不到三成。为此, 刘小斌们走上了讲台,企业家们走进了研习班,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孕育专利技术的孵化器,各类企业成为知识产权人才运筹帷幄的主战场。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