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6025110
欢迎光临中网卫通!

中网卫通

“气象”情缘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0-03-23 | 65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0年生日感怀     王巧樑 
  
        昨翻台历,惊见今年我的生日(农历二月初八)恰逢“世界气象日”,一时思绪万千,感慨良多。是巧合?是天意?细细回味,实不敢奢望天意,但与气象有缘确是深深渗入脑海,腾然勾起了我多年的“气象”情缘,气象“故事”历历在目:
 
        追忆往昔,昔日求学母校(浙江大学)的老校长——竺可桢,乃当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创建人。冥冥中,我的人生道路似乎早与“气象”结下了不解情缘。
 
        我所在的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与国际一流的气象人才培养基地、一流的气象科研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近在咫尺。李廉水校长是我多年尊敬的师长,他上任第四天我去看他,一见面就被他那种雄才大略、期望大展宏图的激情所倾倒,不久我们达成了共同打造“国内一流的产学研基地”的战略合作,共建“气象与卫星通信”产学研基地,并设立了“森林基金”:专项奖励在大气遥感探测、气象与卫星通信等相关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中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在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学生。2007年1月14日,我们与江苏省气象局三方联合研发出了首个“产学研”合作成果-----“移动气象台”,并通过了中国气象局科技司组织的成果鉴定。参与了第二届气象行业运动会暨 “中网通信杯”首届全国气象体育摄影大赛。2009年联合建立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卫星通信研究院”,我有幸受聘院长一职。
 
        “移动气象台”是公司DVB-RCS双向宽带卫星系统在气象行业应用的第一个产品,2007年该产品鉴定时,我的老学长----中科院施雅风院士以89岁高龄亲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精力充沛,一直坚持到结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真知灼见,并勉励我们永不停步,攀登科学高峰,真是令我感动。施院士告诉我,当年秦大河院士为了去南极科考,不惜拔掉了八颗病牙,并在遇到恶劣天气时扔掉了生活必需品,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带回了珍贵的雪样,至今我还为科学家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说起“移动气象台”这个名字,还要感谢山东省气象局。当年,公司为给产品命名专门组织了一次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共收到132个名字,倾注了员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但当我在网上搜索到山东省气象局曾经推出过非卫星“移动气象台”并正在组织编制技术规范时,我就毅然决定采用这个名字了。2008年5月,我们与甘肃省气象局合作,“移动气象台”成功参与了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的保障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开发出了既能使用中国气象局卫星资源又能使用中网卫星主站作备份的双模通信体制—柔性卫星通信终端,解决了异种卫星通信设备互联互通难题,实现了“平战结合、条块联动”,其解决方案号称“珠峰模式”。同年,“移动气象台”在山东全省得以推广应用,2009年江苏省气象局已实现国家、省、苏州市及所属7个县(区)四级气象应急联动,目前该产品拥有100多件专利,并已在全国14省(市、区)47市、县气象局推广应用,为气象应急通信服务保障尽了力。
 
        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气象人,从最北边的大兴安岭;最西边的新疆;南边的广东;西南的云南、四川;华东的福建、浙江、安徽,到中部的河南、江西、湖南、山西;从国家局到区县局,从领导到普通员工,从教授到在校大学生。去年“十一”期间我和总工去了福建三明市局及泰宁等县局,今年初我又去考察了示范县—浙江德清县气象局。所到之处,无不为气象人的工作热情、好学态度和奉献精神而叹服。
 
        当今社会,随着极端气候的不断出现,“气象”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事业的重要因素,真正开始进入“气象经济”时代了。气象事业对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前瞻性作用。各级政府领导对气象越来越重视了。
 
        郑国光局长上任初就提出并坚定地实施了“顶层设计”的战略部署,此后从人工影响天气、应对气候变化、灾害预警发布、新农村气象服务到气象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气象科普等等,一波又一波,让人看到了国家气象事业的“新气象”,催人奋进,也让我深感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为了适应气象服务的发展需要,我们正在推出移动气象台的升级换代产品—“移动感知气象台”,实现智能气象要素采集、多通道信息传输和现场决策指挥等功能;同时为满足农村气象发展需要即将推出“新农村气象服务车”,实现科普宣传、灾害信息发布、应急指挥等功能。
 
        ……
 
        生日年年过,年年感受不一样。小时候盼过生日,想到的是蛋糕、面条;长大了过生日,有了朋友聚会的理由;成家立业了再过生日,多了点对父母的感恩;当企业领导了,更多了份对员工、对客户、对社会的责任。
 
        值此今年生日,恰逢“世界气象日”,内心更是无比的振奋和激动,气象已成为自己终身事业的重要部分,难以割舍了。气象代表了未来,气象问题已是全球性的、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历史的机遇、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及公司全体同人,必将一如既往的秉承“主动融入、主动创新,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方针,及时服务、快速行动,打破常规、主动超前,举个人之力,集众人之智,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发展创新、奉献社会的企业家精神,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时代风范,为气象事业,为人类福祉安康贡献一份力量!
 
        如此一吐为快,我好像是悟出了些今年生日的真正意义了。
 
                                        
2010年3月23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