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6025110
欢迎光临中网卫通!

中网卫通

知识产权宣传周系列活动之四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10-04-30 | 65 次浏览 | 分享到:
 
 
参加知识竞赛 赢取世博会门票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知识产权知识网络有奖问答
 
      活动目的:通过开展“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知识产权”知识网络有奖问答活动,加强对世博会与知识产权知识的宣传,进一步促进社会各界对世博会与知识产权的了解,增强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积极参与和实践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尊重知识产权软环境的建设,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做出努力。
  参加对象:本次有奖问答活动的参与者为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各界人士。参与者必须填写真实有效的个人信息(姓名、有效身份证件、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编等)。活动主办方将对参与者信息予以保密。
  参加方式:参与者可登陆东方网www.eastday.com、国家知识产权局网www.sipo.gov.cn或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网www.sipa.gov.cn的“世博会与知识产权”专题网站在线答复。
  题目类型:题目为单选题,每题5分,共计20题,总分100分。参与者应确保对每一题目都给出答案,否则视为无效。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6日至2010年9月30日。
其他说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与知识产权”知识网络有奖问答活动的题目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材料等同时在“世博会与知识产权”专题网站登载。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归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所有。
 
 
 
 
其他世博会与知识产权相关新闻:
 
上海世博会知识产权将得到保护
来源:人民网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26日在北京表示,在即将召开的上海世博会上,中国政府将为世界各地的创新成果提供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国际盛会提供有力支撑。
  
  据田力普介绍,2004年国务院就颁布了世博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2007年1月,世博会组委会通过了世博会知识产权保护纲要;2010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安部等八部门共同印发了世博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等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立体保护工作机制。
  
  “世博园的几十个展馆,无论是中国馆还是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展馆,每一个展馆都是很奇妙的,拥有很新颖的创意。这些创意需要保护,不应该有仿冒、侵权的行为发生。”田力普说,国务院的相关部门将全力支持上海市及相关知识产权部门做好维权、执法工作,为世博会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世博局回应吉祥物、主题歌以及中国馆外形的知识产权问题
来源:新闻晨报
 
  对于有一些网络媒体关于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主题歌以及中国馆外形在知识产权上的一些不同看法,在昨天上海世博会新闻中心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局长洪浩对此并不回避,表示已经留意到相关情况。
  
  上海世博会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还颁布了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通过了上海世博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纲要,采取了全方位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我们认为,关于世博会知识产权问题的任何纷争都应当在国家的法律和有关规定范围内获得解决。”洪浩这样表示。
 
"网上世博"的数字化魅力 精彩"永不落幕"
来源:经济日报
  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http://www.expo.cn/,再按下回车键,伴随着轻柔的音乐,网上世博会的页面就会跳入眼帘,页面左下角一个小巧海宝“导游”,还会随着音乐起舞。
  所谓网上世博会,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将上海世博会以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逼真直观地呈现在互联网上,从而搭建一个能够进行网络体验和实时互动的世博会网络平台。
  在技术人员的指引下,记者率先体验了一把网上世博会上海馆的风采。难以想象,在这个虚拟又现实的网上上海馆,动动鼠标就可以逛上海大马路,就可以玩曾经风靡上海的大世界哈哈镜。
  在三维空间,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秦怡等上海馆的祝福大使,都以卡通形象现身网上世博上海馆。跟随他们,可以优哉游哉地逛上海的马路,还可以漫步到网上大光明电影院,跨越时空,看看影像中的老上海,看看纪录片里的新上海。
  离开繁华时尚的大马路,来到平静祥和的上海弄堂,在这里可以看到上海小朋友玩耍的游戏;也可以推开一扇扇老洋房的门窗,重温上海经典文化片段。
  再移动鼠标,可以在虚拟世界回眸上海百年发展历程,搭乘体现上海速度的交通工具奔向未来,甚至站在现实中尚未完工的“上海中心”的顶端,俯瞰浦江两岸。在这个三维立体空间,除了可以“观看”上海的历史与未来,还可以用涂鸦的方式描绘心中的城市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随你绘制。
  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网上世博上海馆包括实体上海馆的数字复原和虚拟拓展两个部分。观众可以在网上领略实体上海馆的虚拟三维复制,并可延伸展项内容。无论是“上海看不完”像素墙,还是能够带来非凡体验的“永远的新天地”,都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融合到一起,实现实体馆网上、线下以及其他多媒体的整体联动。
  通过网上世博会平台,可以使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通过网络,体验上海世博会的精彩。据了解,网上世博会与实体世博会一同开始,然而与实体世博会不同的是,在实体世博会闭幕后,网上世博会将会继续保留,最终使之成为“永不落幕”的世博会。
 
 
世博因科技而精彩 科技从世博再出发
— —写在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三天
来源:解放日报
  今年3月27日晚上8点半,全球6000多个城市相继进入“地球一小时”熄灯环保行动,超过10亿人加入这项世界最大规模环保行动。有意思的是,这项活动也有质疑声———按照目前模式,供电已经输出,关掉反而是浪费。
  在即将开幕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有一项科技,叫“智能电网”,据介绍可以按需发电。
  一个小例子,见微知著,诠释着百年世博在今天的科技新命题:过去百年,藉由世博会的舞台,一项项科学技术成果将人类带入能源高消耗的现代生活模式;从今天开始,通过本届世博展出的,不应是继续“高速模式”的技术成果,而应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科技、新生活、新未来。
  对科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新定位、在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将是本届世博关于科技的最大看点。
  看未来的无限可能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开幕式,叶凯士天文台用北半球最明亮大角星牧夫座α光线转化的电信号,开启了展区万盏华灯、千尺喷泉。而这是芝加哥上一次主办世博的1893年,从牧夫座α大角星“发出”的星光。另一个“恰好40年”的故事是:第一部IMAX电影从1970年大阪世博会首映,到今天IMAX版《阿凡达》一票难求。“世博会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的前进历程。它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慧,促进人类聪明才智的发展。”美国前总统威廉·麦金莱这样说。
  从这个角度看,2010年的世博会其实是给了我们一张畅想未来的巨幅画布,科技是画笔,想象力是颜料,世博会展现的新奇图面很可能就是20年后我们真实的生活形态。
  上汽—通用汽车馆中,2030年的交通让人向往。到那时上海拥有5层立体交通网络,车联网、自动驾驶,小孩、盲人也能开车出门。新能源汽车“叶子”身上的三大环保技术,能将高浓度二氧化碳,通过激光发生器转化为电能,实现不可思议的“负排放”。而20年后的停车场,竟然是“挂壁式”的———汽车可以通过建筑外墙上的轨道,直接爬上自家阳台。
  “亦小亦美”的卢森堡馆,带来不用刷保护漆也能抗腐蚀的“耐侯钢”。芬兰馆“冰壶”外墙用木塑复合环保材料制成,可回收再利用。瑞士馆外部一个个“红点”内,分别嵌入了敏化太阳能电池制成的发光元件,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通过与发光二极管相连,最终又还原成一闪一闪的光芒;放弃了空调机,藤条遮蔽下的西班牙馆照得进阳光,却感觉不到炎热……
  配套设施都有看头:园区内洗手间的卫生纸和擦手纸,是从废旧牛奶包装盒中提取的高质量纤维,经回收消毒加工后制成,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自由森林”;园区不少区域的地面,采用渗水设计,不仅不会造成积水,还能将雨水收集起来再利用……
  这种例子在世博园不胜枚举,可以说,5.28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有着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
  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
  8年前,申博成功后不久,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光明教授收到了一封来自欧洲某组织的邀请函。在那张小卡片上,他第一次接触到“低碳”概念,“当时对方说,想来上海世博会推广低碳理念。”
  8年后的今天,身为上海世博科技促进中心副主任的李光明欣喜地看到,低碳理念已渗透到本届世博每个细节。数据显示,世博园250个场馆都用了非电技术空调,半年的会期内将总计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这相当于400万棵树半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等于为8个上海世博园区覆盖了森林。
  园区外,每一个普通游客也能实践低碳理念。打开“世博绿色出行碳计算器”,只需输入出行起点、终点、方式、人数等基本信息,就可以直接为用户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减排量;最近推出的世博低碳交通卡,通过预付的方式,让乘客为出行造成的碳排放“埋单”并公开所有资金流向。
  科技发明与创新是世博会最厚重的内涵之一,这是贯穿于世博会近160年历程的主线。然而,不同的时代背景,也在不断赋予它全新内涵。1851年5月1日,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召开时,32岁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惊叹:“多么大,多么荣耀,多么让人感动。每一个人都会热爱这一切……把地球上所有国家的工业联合了起来……”工业文明辉煌时期,世博会大多展示人类借科技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无限欲望和信心,而最近几届世博,人类的姿态渐渐变得谦恭、平实起来,过去“一面倒”式的高歌猛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真实的两难处境———从高碳文明向低碳文明螺旋式上升的艰难探索、城市化浪潮与低碳化努力相互依存的复杂博弈。
  这种微妙变化,在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初露端倪,到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进一步强调;而到2010年的今天,科技重新回归最初的工具属性,人类将用其开创低碳生活,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并不是简单地从终点又回到起点,而是世博会作为人类科学理念提升和文明发展重要驿站的明证。
  抓住盛会效应投入绿色革命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经验已经证明,“盛会效应”对于推动最新技术成果走入日常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海世博会恰逢高碳时代向低碳时代转型的关节点,中国产业界不容错过这一历史机遇。
  自2004年开始,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多个国家部委,启动了“世博科技”专项,联合各大院校、企业,通过广泛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在世博会上展示中国科技人员的智慧———第一次,诠释世博科技主题的主角,不再仅限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也有了自己的“亮剑”。世博轴的“阳光谷”,集主动采光、自然通风和雨水收集功能于一体;中国馆层层出挑的斗冠造型,巧妙的“自遮阳”体形,大幅减少了建筑整体能耗,比传统模式降低25%以上;检票进园时那轻轻“嘟”的一声,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为顺利进园提供了“通行证”;园区内的公交大巴,是剪去了大辫子的电车、喝氢气不喝油的燃料电池客车;“一轴四馆”迷人的夜景,是半导体照明技术在中国城市街区首次大规模集中应用……
  科技部部长万钢对此感慨地说,我们的企业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技术距离国际一流还有多远,并如何缩短这一差距。
  畅销书《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指出:“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在沉睡,在信息革命时期,中国刚刚醒来,而在如今,中国将要全心投入一场‘绿色革命’。”2010年,世博因科技而精彩,科技从世博再出发。
 
世博会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是什么?
来源:上海市知识产权局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新思想、新创意、新发明、新创造的盛大聚会,是人类创新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其重大意义在于:推动重大科技创新、促进举办地的产业升级、提升举办国的国家形象、促进世界多种文化的交流。正因如此,世博会的举办与整个国际社会的知识产权制度休戚相关。许多著名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法律文件,如《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和《保护文学和文艺作品的伯尔尼公约》,都是在举办世博会、保护世博会创新成果的推动下制定的。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以来的150多年,世界上大功率蒸汽机、火车头、汽车、电动马达、录音机、电梯、电话、电视机、飞机、电视转播技术、超大型打字机、印刷机、纸建筑都是在世博会上最早展示。因此,可以说世博会为全人类带来了智慧劳动的创新成果,体现了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
 
                                                           
知识产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