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百年回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银行摆脱了旧官僚资本的束缚,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获得了新生。中国银行长期作为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统一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侨汇和其它非贸易外汇业务,大力支持外贸发展和经济建设。到1978年,中行已与139个国家和地区的2277家银行分支机构建立了业务关系。充分发挥海外机构与海外业务的优势,成为当时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交流沟通的一个主要窗口和桥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银行焕发了蓬勃生机,步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1994年,中国银行转变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4年8月,中国银行率先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产权多元化,开始了新一轮全新的改革探索。2006年6月和7月,中国银行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首家“A+H”发行上市的商业银行;2008年,中国银行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的各项任务。
一百年来,中国银行始终站在民族金融业的前列。在清末民初,我国的国际汇兑业务几乎全部控制在外国银行手中。中国银行从诞生那天起,就承担着振兴民族金融业的历史使命,积极发展外汇、侨汇业务和国际汇兑业务,取得了与当时欧美银行相抗衡的地位,改写了外国银行垄断中国金融的历史。
一百年来,中国银行坚持走国际化经营之路。从1929年在伦敦开设中国金融机构在外国的第一家分支机构,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银行曾在1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过34家分支机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步伐迅速加快。截至2011年末,中国银行在香港、澳门、台湾以及32个国家设立658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总数达到2.11万人。成为具有全球系统性重要影响的跨国经营银行集团,形成了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直接投资、基金、保险、租赁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业务平台,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良好的品牌声誉。
经过百年发展,中国银行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奠定了现代化、国际化大银行的坚实基础,而且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在:爱国爱民、诚信至上、改革创新、以人为本。
爱国爱民是办行之魂。爱国爱民的优秀传统贯穿中行百年发展历史。中行一成立,就抱定要“为社会谋福利、为国家求富强”的宗旨,坚持“服务民众、改进国民生活”,积极支持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自觉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诚信至上是立行之本。信用是银行的生命。中国银行长期坚持稳健经营,注重防范风险,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着中国银行的信用,始终坚持对股东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客户负责、对银行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理念,这是中行事业持续发展的内在根源。
改革创新是强行之路。创新是中国银行前进的不竭动力,敢于大胆探索、善于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实践,是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中国银行的业务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引领了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建立健全了金融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以人为本是兴行之基。百年大计,业以才兴。中国银行坚持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位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和人才培养开发,用宏大的事业吸引人才,用科学的标准评价人才,用良好的机制使用人才,用系统的措施培养人才,用合理的方式激励人才,用真诚的服务关爱人才,用优秀的文化留住人才,激发了人才队伍的活力,促进了中国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了员工与银行共同成长进步。这是中行百年长盛不衰的根基。
中国银行百年发展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归结到一点,就是“追求卓越”的精神。以“诚信、绩效、责任、创新、和谐”为主要内容的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全球范围看,企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历史。据统计,2011年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年龄为88.5年,其中,经营超过100年的有191家,占38%,最长的达到646年;在超过100年的191家企业中,银行和保险机构有68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总结这些“百年老店”的成功经验,我们会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关键特质:创立并信奉超越利润的远大使命;立足主业并勇于变革创新的灵活的发展方式;贴近客户、服务至上的经营模式;审慎稳健的经营风格、严密精细的内部管理和精心培育的品牌价值;以人为本和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历百年风雨洗礼的中国银行,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接新的挑战,开启新的征程,再创新的辉煌。